廣東九江大橋是325國道上的一座特大型橋梁,位于廣東省南海市九江鎮與鶴山市杰洲之間,跨越珠江水系西江主干流。橋梁全長1675.2米,橋面寬16米,其中:主跨為2×160米獨塔斜拉橋,采用塔、梁、墩固結體系,塔高80米(自橋面起)。于1985年9月開工,1988年6月正式建成通車。九江大橋為2×160米的獨塔雙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由廣東省公路勘察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曾于199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獲得國家優秀設計銅獎。
2007年6月15日凌晨5時10分左右,轟隆一聲巨響,橫跨西江,全長1675.2米的九江大橋塌了200米。正在橋上行駛的4輛汽車與2名施工人員像下餃子一樣墜入河中,共造成8人死亡,這就是轟動全國的“九江大橋6·15船撞橋斷事故”。
2007年6月15日4時許,石桂德駕駛“南桂機035”船裝載河砂自佛山高明順流開往順德,開船時江面有輕霧。5時許,當船距九江大橋約1100米時,江面上有濃霧,能見度急劇下降。作為船長的石桂德沒有按照規定加強瞭望、選擇安全地點拋錨以及采取安全航速等措施,在無法確認船首前方所見白燈是否為主航道燈的情況下,仍然冒險航行。當“南桂機035”船接近九江大橋時,石桂德因該船與橋前約80米的一個航標發生擦碰而意識到本船已嚴重偏離主航道,但仍沒有采取停航等有效措施,反而試圖將船頭調至九江大橋橋墩間通行,輕信可以避免船只與大橋橋墩觸碰。5時10分左右,船因偏離航道以及石桂德對航道燈判斷的嚴重失誤,致使該船頭與九江大橋23號橋墩發生觸碰,導致九江大橋23號、24號、25號三個橋墩倒塌,并引發所承載橋面坍塌,使得正在橋上行駛的四輛汽車落入江中損毀(經鑒定,共計價值人民幣32萬余元),車內6人以及2名大橋施工人員落水后死亡,造成經濟損失為人民幣4500萬元。
事故分析
運砂船“南桂機035”長70米左右,載2000噸左右河沙。但這座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優秀設計銅獎的大橋,卻不堪采沙船一撞。九江大橋的坍塌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無序采沙導致河道下切,導致橋底部受保護部分削弱,開采速度遠遠超過沉淀速度。
其二,設計的抗撞強度太小。九江大橋兩孔160米通航孔即主橋墩按橫橋向船舶撞擊力1200噸進行防撞設計,南、北兩側非通航孔橋墩按橫向撞擊力40噸進行防撞設計。
其三,橋梁施工過程存在偷工減料或者施工指標不合格。據坍塌現場看,坍塌橋面呈45度角插入水中,露出折斷的鋼筋。這些鋼筋的抗拉強度等指標是否符合規定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建議:
1、河沙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特別是靠近橋墩的河沙,還起著“固本強基”的作用。有關部門應加強流域綜合管理,建立流域管理聯動機制,推動用立法手段保護資源,有規劃開采河沙,并注意研究河床下切帶來的深遠影響。
2、九江大橋所橫跨的西江,航運非常繁忙, 而九江大橋設計方案是“多橋墩式”的,不僅有礙通航,而且很容易引發事故。但遺憾的是,1984年設計九江大橋時,專家提出了減少橋墩的方案,但是由于該方案造價貴了1000多萬元而未被采用。
3、設計強度不應太小,如:武漢長江大橋的橋墩為管柱鉆孔法施工(建橋余下的管柱現在作為紀念碑樹立在橋頭),結構比較特殊,采用前蘇聯的安全系數法,如橋的載重量安全系數加大了四五倍。這種橋墩比較耐沖擊。近年建橋多采用歐美的極限狀態法,可以節約資金??梢?,九江大橋設計也許對于大橋本身質量并沒有影響,卻增加了額外的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