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露敏 川觀新聞記者 王眉靈 文/圖
項目名片
G0615線久治(川青界)至馬爾康段高速公路(簡稱久馬高速)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中G6北京—拉薩高速公路聯絡線G0615德令哈—馬爾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聯絡國家高速公路網西北方向至西南方向的大通道,四川省高速公路網中成都至馬爾康至青海放射線的重要組成路段。
久馬高速是四川首條西北方向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四川首條高原生態文明示范高速公路和四川首條高海拔高原高速公路。入選了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百年平安品質工程以及交通強國建設四川省“高原山區公路建設創新”和“交通與旅游、文化融合發展”兩項試點任務。
項目由蜀道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北連已建花(石峽)久(治)高速,南接汶(川)馬(爾康)高速,項目全長219公里,橋隧比42%,全線雙向四車道,計劃2024年建成通車,其中,川青界至阿壩縣50公里為全線首通段,計劃今年基本成型。
現場探訪
7月9日,西北出川大通道G0615久(治)至馬(爾康)高速公路傳來喜訊——其首通段、川青界至阿壩縣50公里段首片梁成功架設,這也代表著首通段橋梁建設轉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朝著年底基本成型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久馬高速是四川首條直連青海的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也是川西高原首條高速公路,平均海拔高于3300米。
建成通車后,從成都繞城高速出發,5個半小時就可到達川青省界,較目前時間縮短1/3,將極大提升阿壩州交通出行條件。
智能化生產助力,破高原建設難題
首片梁板架設于剛坤瑪特大橋上,該橋位于阿壩縣各莫鎮正達村。上午9時許,隨著機械的轟鳴聲響,特大橋第一片25米預制T梁開工架設。為了確保施工安全,架梁采用了一臺大型架橋機進行吊裝。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有序施工,成功完成架設。
剛坤瑪特大橋全長1623米,全橋共需架設756片25米T梁、12片40米T梁。現場可見,大橋橋墩均已建成,矗立在寬闊的草原上,蔚為壯觀。首片梁架設完成后,陸續有其他T梁運抵現場,準備架設。
這些梁板均來自10公里外的“智慧梁廠”。何為“智慧”?“我們創新采用了智能流水線生產,預制一片梁,投入人力更少,但生產效率更高、產品質量更高。”蜀道集團四川路橋久馬高速C1總包部經理張歡為川觀新聞記者解惑。
預制一片梁需要經過鋼筋胎模、合模、澆筑、脫模、蒸養、張拉等環節,按照傳統工藝,這些環節需要大量人工和龍門吊。
而在“智慧梁廠”,這些環節布設在一條直線型的生產線上,大量采用液壓控制裝置,可機械操作合模、脫模,一片梁板澆筑完成后,被擱置在平板小車式樣的“移動臺座”上,進入后序環節。與傳統工藝相比,每片梁所需工人從18人減少至10人,生產用時也節省了1/4,效率大為提高。
張歡介紹,這是四川高速公路首個“智慧梁廠”,為適應久馬高速公路建設而創新建設。久馬高速50公里首通段平均海拔超過3500米,在高海拔、高寒、低氧環境下,年均有效施工期僅6個月左右,且對施工人員身體素質要求高。“智慧梁廠”的投用,讓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智慧梁廠實現智能化生產
久馬高速50公里首通段橋梁14.5公里,占比近30%,需5200余片梁,全部由“智慧梁廠”產出。
扎根雪域高原,全力打通出川通道
在四川、青海交界處,一條岔道上,一塊“前方施工、禁止通行”的牌子,阻擋了去路。牌子后面,是已經建成的花(石峽)久(治)高速;這也是久馬高速的起點,兩條高速在這里銜接,將形成直達青海的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
從川青交界處往四川方向走,沿路可見,路基、橋梁等初見雛形。“川青界至阿壩縣的50公里首通段,計劃年內基本成型。”蜀道集團藏高公司久馬高速阿壩代表處負責人吳建介紹,首通段建設主要有橋梁工程、路基工程兩部分,目前橋梁開始梁板架設,轉入上部結構施工階段;路基7月底基本成型,計劃8月中旬開始路面施工。
不止首通段,久馬高速建設已經全線拉開。
在海拔3600米的查針梁子隧道,上百名建設者正在奮戰。正值雨季,一朵烏云飄過就帶來一陣急雨,在隧道外工作的工程人員身穿防風防雨的沖鋒衣,仍感受到寒意。“這里一天可以過四季。”蜀道集團藏高公司久馬高速龍日壩代表處管理人員黃海說到。因為不適應高原氣候,加上高原反應,查針梁子隧道自去年下半年開工以來,已經換了5、6拔工人。
長僅3.1公里的查針梁子隧道,有一半左右是強風化千枚巖、頁巖和板巖,這些軟巖遇水則軟,用手都能摳下來,給施工帶來極大困難。在采取有效措施后,隧道施工每天至少能掘進60厘米,“我們力爭明年底能貫通!”
作為四川首條高原生態文明示范高速公路,久馬高速在建設中,全力推進生態環保。
生態植物纖維護邊坡,保持水土
防污染,施工場地嚴格按照“雨污分流”,分別規劃布設了生產、生活廢水和雨水管溝,場地施工廢水必須引入沉淀池,通過板框壓濾機處理一體設備對污水進行處理,嚴禁外排。在生態修復上,科學養護草甸,根據施工進展及時回鋪,并對關閉的橫向便道、橋梁已完成下部結構的紅線范圍空地等,通過撒播草籽等方式進行生態恢復。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川觀新聞,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