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拔地而起的南二環高架橋,橋梁墩柱配上一種高阻尼隔震橡膠支座,和港珠澳大橋用的是“同款”,通車后將大大提升減震效果,增強市民出行的安全性。近日,記者從市重點局獲悉,作為目前全市矚目的大工程,暢通二環西南環改造工程正加快一批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的試點應用,不僅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還有效保障了建設安全和品質。
在暢通二環西南環金寨路、合作化路節點工程項目部,一塊約2米長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節點工程的施工情況,這是建設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綜合BIM技術、傳感技術等智慧手段構建的“智慧工地”平臺。
借助這一平臺,建設單位同步開發了手機APP終端,形成更準確、及時的數據采集和更智能的數據分析,參建各方通過電腦或手機就可以遠程隨時隨地查看施工情況,實現業務間的互聯互通、協同共享。
通過BIM模型,將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質量病害與模型掛接,實現可追溯管理。智能抓取專項施工方案、交底及首件工程,為科學決策提供預警信息。相關人士介紹,“比如借助模型動畫推演匝道改造的全過程,可視化分析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風險和技術難題,提前謀劃解決施工中的支架架設、交通導改等難題。”
除了科技感滿滿的新技術,在暢通二環西南環改造工程實施過程中,一些新工藝也廣泛被采用。
為避免暢通二環主線高架橋放行后,車輛行駛對橋梁墩柱產生的沖擊,建設單位在橋梁墩柱上采用了高阻尼隔震橡膠支座。這種支座自身可以吸收壓力,具有很好的減震作用,提高橋梁結構的抗震性能,增強橋梁的安全性和舒適感,延長橋梁使用周期,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就得到了廣泛運用。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吳奇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合肥報業,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