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6月4日電 (徐珊珊)
橋梁纜索病害是造成橋梁安全問題發生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近日,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的“慧眼識橋”團隊立足實地檢測需求,設計研究“橋梁纜索檢測機器人”項目,全自動、全方位、高精度地對纜索表面及內部病害進行檢測,有效解決高空纜索檢測難題,守衛人們出行安全。
據了解,橋梁纜索承載著橋體三分之一的載荷,在經過20至25年后,會進入病害高發期,出現開裂、銹蝕,極易引發橋梁斷索、坍塌,定期對橋梁進行檢測與養護已然成為預防橋梁安全問題發生的關鍵。根據中國《城市橋梁檢測與評定技術規范》管理規定,新建橋梁滿1年后,在運營時間10年內,至少保證3年內進行1次全面檢測;運營超過10年,每年需要進行1次全面檢測。纜索表面的常規檢測需要半年1次,纜索內部的常規檢測需要1年1次。
南京郵電大學“慧眼識橋”團隊從磁吸附機器人技術出發,首先面向具有一定撓度的纜索檢測剛需,設計了運行高效的輪式爬升機器人;為了解決大跨度、超長纜索檢測難題,團隊創新研發基于柔性爬升機構的雙邊輪式爬升機器人;針對高振幅纜索檢測,團隊提出了三輪全驅動爬升機器人,采用開放式串聯爬升機構,提升了驅動能力和負載能力,大幅提高機器人的穩定性。
“我們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可以實現安全回收,機器的檢測速度達0.3m/s,比人工快4倍,能耗低,而且安全、高效、節能。”團隊負責人何皓明說。
同時,基于對多座大橋的調研,團隊同步開發了IS-S、IS-I系統,自動識別纜索表面PE層損傷。“我們開發的IS-S系統,能夠自動準確識別纜索表面的腐蝕、裂紋、刮傷等損傷情況并精確鎖定損傷位置,設備采集的影像通過遠程信息交換系統,實時傳送至地面工作站。而基于無損磁檢測原理的IS-I系統則可定量判別纜索內部斷絲程度并給出五大評定等級。”項目技術負責人周金糧說。
目前,“慧眼識橋”團隊已攜手中鐵大橋局連鎮項目部為五峰山長江特大橋通車助力,并赴漢江大橋、杭州灣大橋、武漢軍山大橋等多地進行實地檢測。在投入試用與實地的過程中,團隊的橋梁纜索檢測技術得到了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業的肯定:“團隊的檢測機器人解決了纜索檢測難題,真正實現了智能化檢測。”(完)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